2023年8月14日 星期一

來美國第五天

沒想到上一篇文章已經是三個月前了,自從五月中(母親節當天)得知錄取後,就一路兵荒馬亂,五月底先去辦新的護照,六月初拿到I-20,等到六月中拿到護照後,就火速申請六月底的AIT面試。然後就開始跟朋友們吃飯(蹭飯)、從北美館搬離、從台北搬離,到了八月八日從TPE出發,八月九日當地時間抵達AUS。

因為也沒什麼技巧,所以這篇只是大概雜記一下我有印象的事情。

辦護照有個技巧,就是可以先上傳資料,再去現場抽號碼牌。因爲按照表定,我要六月底才有得預約,這樣AIT面試就會太趕,因為美國開學是在八月底,而新生最晚入境時間是在八月初,入境之後的第二週就會開始一連串始業式、TA工作坊等等,所以必須要提前安排。

去外交部領事事務局現長排隊大概要等3小時,因為疫情結束一堆人要出國嘛!但還是得排,我從早上11點一路等到下午2點才離開,辦完之後可以選擇親自去拿或是辦理郵遞,因為我租屋處離領事事務局很近(中央聯合辦公大樓),所以選擇親取。親取那天速度就很快了,大概30分鐘可以結束。領取之後我還上網把原本六月底的預約取消,這個系統看起來有點笨,如果親自臨櫃排隊申辦,沒把預約取消,那等於是佔了一個名額了。

2023年4月30日 星期日

美國博班面試

前天(週四)晚上被UT-Austin面試,也是唯一被面試的學校,其他五所都直接槓龜,這所會拖到現在也是因為備取,而即使他們說已過錄取的最後期限(4/15),但仍考慮我,是因為有多一個名額,總之我就得到了這個面試的機會。

得知面試的時間是一個禮拜前,從那時開始整個禮拜都過得忐忐忑忑,問了在美念博班的同學可以怎麼準備,以下是我的轉述:

熟讀自己的SOP(Statement of Purpose),因為他們會看上你一定是因為SOP的內容有打中他們。如果得知面試的教授是誰就更好了,若是自己在SOP提到的教授,就可以著重自己的研究興趣跟他的專業的契合處。

雖然面試是學校在選我們,但學生也同時在選老師,如果跟老師談話過程不契合、不愉快,那可能也代表不適合去唸,所以這方面壓力不要太大。

我自己的經驗是,面試的教授雖然不是我SOP提到的,但是是甄選Committee的成員,有兩位,所以我還是按照他們的研究專長去陳述(主要是Foucault研究跟法國哲學,我申請的科系是比較文學Comparative Literature)。

雖然現在還不知道結果,但還是趁記憶猶新來記一下面試的過程:

2023年4月16日 星期日

新聞學法語:馬克宏訪中

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fjUpn8ngLk

標題:Emmanuel Macron : une politique étrangère disruptive ?

最近這幾天法國馬克宏(被戲稱為法國馬那個)訪中後,在回程班機上的採訪中表示,法國應該要減少對美國的依賴,尋求在台海議題中的「第三路線」,這讓很多法國人或歐洲人覺得不恰當,尤其在節目的討論中,外交顧問François Heisbourg認為這不能跟「戴高樂主義」相比,事實上,雖然維基百科把戴高樂主義形容為「法國自主外交政策原則」,不過根據法廣跟Heisbourg,這跟反美主義還是非常不同,然而今天馬克宏使用「vassal」(附庸),會讓人認為法國不想再跟美國合作,事實上戴高樂也曾參與古巴危機跟柏林圍牆倒塌等歷史事件,所以馬克宏不太是「戴高樂主義」,而是「馬克宏主義」,這個立場在美國大力援助烏克蘭的現今,被認為是不合時宜的。

國際政治教授Frédéric Charillon也認為馬克宏在尋求第三路線的時候,必須注意歐洲是不是跟法國共享同一個價值,而不是法國自己認為;就算馬克宏意欲引起南方國家(pays du sud,在此尤指中國)的注意,也要看人家是不是跟你看法相同,因為中國也是很努力資本主義化以尋求跟歐美的經濟合作。參議員André Gattolin也指出(歐洲、非洲)民主國家的外交關係並不會永遠處於敵對,而歐洲重心亦在侵烏戰爭爆發之後產生重大變化,包括芬蘭跟瑞典申請加入北約等,這些都讓人懷疑,法國真的可以代替歐洲發言嗎?

整段言論很明顯可以看出法國智庫對馬克宏言論的不安,看來台海關係並不是台灣人自己自high覺得全世界都應該挺我們,而是在外交、經濟上有其競合的必要性。

在看這段影片的時候,查了不少單字,來看看吧:

2023年4月6日 星期四

《後殖民的人類世:生命的展演政治》讀後感

去年開始我漸漸注意到張君玫教授的消息,因為我發現她跟外文領域的教授多有交流,常常在臉書上看到他們互動,今年看到她的新書發表會,就先去誠品買了《後殖民的人類世》之後,看完再去參加新書座談。

這本書以「後殖民的人類世」感覺有點玩弄專有名詞,其實主軸就是以微生物、病毒等角度重新探討人類與世界的關係,如同Covid疫情帶給我們的省思一樣,當然說人類與世界還是帶有以人類為主體中心的語氣,最終目標還是要去探究人類意識所無法理解的微觀他者。

從開始的Covid-19(SARS-CoV-2)的病毒世到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 JWST)的新成就(p. 31-32),這本書乍看之下是社會學著作,但卻從微觀到巨觀無所不談,很明顯作者想要跨越社會學聚焦在人類社群上的盲點,做出跨界的努力(但跨界也更強調界線的存在,因為有界線才能跨)。

2023年3月29日 星期三

花交觜(alha hiyagali cecike)

alha

hiyagali

cecike

 

 

 

 

 

 

 

亦作hiyahali

hiyahali cecike=交嘴

 

 

 

 

 

 

alha

hiyagali

cecike

i

yasai

faha

sahaliyan,

šurdeme

fulgiyakan

sahaliyan

 

 

 

眼睛的

周圍

boco

kūwarahabi,

engge

sahaliyakan,

engge

i

dube

inu

hashū

ici

顏色

kūwarambi=圍住

末端

/

hiyagajame

banjihabi,

šakšaha

gelfiyen fulgiyan,

yasai

hošo

ci

alajan

de

isibume

=hiyahanjambi

交錯

生長

淺、淡紅

 

角、隅

 

鳥雀的胸脯

 

使得/以

juwe

justan

sahaliyan

alha

giyalame

banjihabi,

tosi

gelfiyen

fulgiyan

boco

 

隔開

生長

de

sahaliyan

mersen

bi,

tosi

huru

gelfiyen

fulgiyan,

ashai

da

 

 

雀斑

 

 

 

翅膀

 

de

hanci

bisire

sahaliyan

alha

esihe

i

gese

jergileme

banjihabi,

 

附近

 

花紋

彷彿

並行

生長

asha

i

da

i

funggaha

sahaliyan

šanyan

suwaliyagajahabi,

asha

i

 

 

 

 

羽毛

 

摻、攪

suwaliyagajambi

 

 

funggaha

da

ergi

sahaliyan,

dubei

ergi

šanyan,

dethe

sahaliyan,

uncehen

 

根本

方向、旁

 

尖端、末梢

 

 

羽毛

 

尾巴

sahaliyan,

tunggen

alajan

gelfiyen

fulgiyan,

bethe

de

hanci

bisire

uncehen

 

鳥雀的胸脯

 

 

腿、腳

 

附近

 

 

de

sahahūkan

šanyan

funggaha

bi,

bethe

sahahūkan,

ošoho

sahaliyan.

 

 

黑色、墨色

羽毛

 

 

 

 

2023年3月27日 星期一

在石頭上游泳的魚——柳美里

最近友人推薦日本作家柳美里的書《JR上野站公園口》(JR上野駅公園口),中文版是今年(2023)翻譯,日文版則是2017年即出版。

在看這本書之前,先研究一下這名作者,發現台灣已經有學者(政大黃錦容老師)對她做過研究,而柳美里的《在石頭上游泳的魚》(石に泳ぐ魚)因為內容涉及侵害事件原型主角的隱私,而遭到法院裁定必須修訂後再出版,這起事件也在出版界鬧得沸沸揚揚,關於虛構的言論自由的界線也引發許多討論。以下是我從一個已經進不去、但Google庫存頁面仍然可以存取的網站中的日文翻成中文:

柳美里的出道作品《在石頭上游泳的魚》,故事中身為第二主角的模特兒、患有臉疾的女性友人,對於無故成為小說裡的模特兒,認為自身的隱私及名譽受到損害而提起訴訟。原告主張,應事先向模特兒取得同意,或徹底討論之後再書寫。另一方面,柳主張小說絕對是虛構的,書中角色和現實人物不同。第一、二審都判決柳敗訴。雖然柳美里跟新潮社都正在上訴,但在本年(指2003年)放棄最高裁判的上訴,一、二審判決柳美里敗訴確定。在二審中並認定「命令禁止出版一事,並未違反憲法保障之著作自由」。此事件是戰後第一次禁止小說出版。柳美里跟新潮社在接受判決後,出版小說的改訂版。

2023年3月14日 星期二

Netflix《韓國雨衣殺手:全面追緝柳永哲》、《以神之名:信仰的背叛》、以及書籍《今天也要去見殺人犯》心得

最近看《韓國雨衣殺手:全面追緝柳永哲》裡面有提到「側寫師」(프로파일러,profiler)這個職業,其實最初看到「側寫師」三個字,我還以為單純在旁邊描繪犯罪場景,所以當初買《今天也要去見殺人犯:韓國犯罪側寫師眼中的人性故事》,還預設是類似犯罪偵查的新聞特輯那樣,充滿懸疑以及讓人覺得血脈賁張的敘述手法,後來讀著讀著才知道側寫師主要是幫忙檢警觀察並記下犯罪現場的蛛絲馬跡,還要用有別於檢警的偵查手法,跟嫌犯對談,更涉及心理層面的突破,對於理解犯案動機跟過程是很重要的分析者。

這本書前半部是在說主角經手過的案例,後半部則是在說明側寫師這個職業,裡面有提到「側寫」會運用到的技術,像是嫌犯側寫地緣剖繪關聯性側寫口供分析訊問策略支援心理剖繪(頁104-112),這些都只是大致描述,因此外行人如我其實也看不出其中奧妙之處,只能表面閱讀,但若從這些要素去分析或撰寫犯罪偵探小說應該是滿不錯的主意。

2023年3月8日 星期三

《魔蟲人間》讀書心得

最近又讀完了陳浩基的《魔蟲人間》1、2,會知道這套書也是去書展聽到的,沒想到在書展接收到的書訊居然是最新的!後來上網找了好久都找不到電子書,是過了幾個禮拜之後才上架的,不過我因為要使用誠品77折,所以也還是去買了紙本。

套書的第一集是在2011年就出版了口袋本,而第二集則是今年才寫成出版。我看了一下第一集的行距是每頁14行,共208頁,讀起來就比第二集的每頁16行、288頁還要輕鬆很多。回想陳浩基在書展提到的,第一集出版的時候,因為只有5萬字,所以只出了口袋本;但其實5萬字在香港就已經可以歸類為長篇小說,然而台灣長篇小說的定義是10萬字,所以第一集並不被認為是長篇。

第二集就是延續第一集的「魔蟲」哏繼續書寫,作者說這本書可以寫到三、四集,看了一下內容,是埋很多哏,如果讀者迴響好的話,我想小說家是有很大機會可以繼續寫的。

第一集以「Flying Rods」(頁1: 132)這個曾經被當成話題討論的攝影技術問題,引出人族跟蟲族之間的抗衡關係,作者還刻意引「人狼」、「吸血鬼」、「Algol」(食人魔)、「Wendigo」、日本的「」跟中國的「」(頁1: 182)合理化蟲族存在以及整部小說的可信度,可見作者也做了一番研究。甚至還把Flying Rods穿鑿附會成「使魔」(頁1:186),腦洞大開卻又令人信服。

2023年3月4日 星期六

AirPods Pro generation 2 使用心得

前一陣子偶然得知AirPods Pro在2022年剛出第二代,疑似被Youtube的演算法推坑,也有點受不了去年(2022)4月買的Nokia(貼牌?)耳機E3102無法在嘈雜環境下聽音樂或Podcast的困擾,就買下去了。

我是用PChome 24(全新品$6880,比momo還便宜)搭配國泰cube卡「玩數位」方案取得3%回饋無上限+滿5000送200登錄活動+分三期零利率;其實用台新Richart gogo應該可以取得更好的優惠,是滿額送500,但因為登錄名額只有1000名,國泰有5000名,我怕搶不到,所以還是選了國泰。

反正因為這些活動都已經過去了,所以不重要啦!

重點是AirPods Pro gen 2真的超好用,尤其我是不喜歡環境噪音的,更不用說人聲、樂器聲、施工聲、突然的引擎聲等等,這些聲音AirPods Pro都可以很有效地蓋掉,有人說人聲蓋不掉,但除非你在的環境人聲有超過60分貝,尤其是正對著你講話的那種,不然其實已經算聽不到了,就算(在辦公室裡)有人對著你說話,也要開通透模式才會聽得到對方在說什麼,不然其實只是一陣低鳴而已。有在聽音樂的我,這些降噪後的低頻聲用30分貝的音樂就可以輕鬆蓋過去,有點類似戴耳塞聽音樂,但又沒有帶耳塞後聲音會悶悶的感覺。

2023年2月26日 星期日

兒童讀物《柳林風聲》(The Wind in the Willows)讀後感

這本書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的前傳,踏踏實實是一本寫給兒童的讀物,如同作者簡介寫的:「《柳林風聲》就是他為長年臥病的兒子所講的床邊故事。在1908年正式出版,受到兒童的歡迎,也獲成人的喜愛,已成為百年優秀的英文文學經典之一。

書裡的動物跟《心理師》一書相比,都栩栩如生許多,這是可以預見的,因為《心理師》一書主軸是專寫心理諮商的過程,所以其他故事情節自然會被省略。

在《心理師》裡有提到蛤蟆曾經為他所做的事情感到後悔,老實說當時真的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直到看了這本《柳林風聲》才知道原來是在說這本書裡的事情。

這本書經過改寫,所以用語都會文言許多,而不是直接從英文譯入的感覺,若要直接給兒童看,可能會有許多生難字,但給大人讀,可能文學價值又沒那麼高,我覺得倒很適合拿原文給小朋友練習讀,再對照中文改寫,找出不同之處,或進行內容討論,增進語文能力。除此之外,可能就是一本茶餘飯後的小讀物。(當然探討各個角色的潛在特質也是方法之一,也難怪會被拿來當成諮商故事的原型)

2023年2月21日 星期二

政治正確?誰的政治正確?讀Donatella Di Cesare的《Immunodemoracy》(免疫民主)

關於到底該叫武漢肺炎還是新冠病毒這一點,似乎已經定論了,雖然臺灣政府已經正名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不過媒體大部分會以「新冠病毒/肺炎」來報導,因為WHO的規範,稱「武漢肺炎」會有歧視的問題,不無道理。

Immunodemocracy主要站在歐盟的角度(尤其是作者所在地,義大利)來探討當時各國採取封閉措施,對人身心造成的影響,並認為這種封閉的作為會加劇新自由主義排外、恐外的心理,在國內排除需要救濟的老弱婦孺(尤其是在covid感染處於弱勢的老人),更不用提無法對其他需要救援的國家伸出援手(也因此後期日本捐助台灣疫苗,許多人心懷感恩,當然也會有民主主義者抱持的懷疑的心態)。

作者從immune的反義詞common來談合作的重要性,在免疫民主(immunitarian democracy)的運作下,社區、社群(community)必須在特定權力機制的運作下,人與人之間有保護者與被保護者的關係,同時界定並排除出具感染能力的他者。這時國界也被強調,外國人如同最高層次的侵入者(intruder par excellence)。在國內,政治、權力、醫療專業,也無法區分,作者暗示納粹也有類似的作為,即用政治介入醫療,或以醫療維持政治運作(我想優生學、人種學都是很直覺的例子)。(Chap. 6)

2023年2月16日 星期四

《滅絕》、《再見前任》觀後心得

剛在Netflix上看完《滅絕》(Annihilation),描述一個光亮撞擊一座燈塔後創造出「微光」(the Shimmer)的世界,在「微光」的世界裡,細胞分裂的速度都會加快,不過並不是不斷創造新生命、腫瘤,或是突變成新物種,而像是「流變」⋯⋯所以到最後,安雅Anya Thorensen)才會說她看到自己的指紋在動,就像稍早他們看到比他們早進入微光的美國大兵拍攝的影片,看到腸子在滑動一樣。

微光最有趣之處,在於它跟「心智」似乎有關,跟莉娜一起進去的同事最後都死亡了,而只有她還活著出來,因為其他同伴都因為本來就有癌症、精神狀況、親人死亡等原因,而抱著誓死的決心進去,然而只有莉娜是真的想知道她丈夫在進去微光之後發生什麼事,而她丈夫也還在醫院等她,所以她必須出去。

當然最後出去的莉娜是真人還是複製人,也不得而知,然而藉由細胞分裂複製出來一模一樣的另一個人,到底還是不是本人,似乎也不重要了,最後兩人的瞳孔都發出微光(劇情在維基百科描述得滿完整的),也許是兩人都已不是原本那個人的證明,不過我想,在經歷這場科幻浩劫之後,即使身體是原本的人,心裡想的也大概不一樣了,就像PTSD之類的吧?也許微光改變最多的並不是身體,而是心理;或者兩者皆是,在那奇幻的世界裡,身體會變化,但若伴隨著心智的變化,那整個進程將會加快。(像是喬西〔Josie Radek〕那樣變成人形植物似乎也滿浪漫的)

這部電影的美術相當好看,每次都被漂亮的動畫給吸引,至於劇情,可能還是要看原著小說Southern Reach三部曲會更完整一點。

2023年2月6日 星期一

2023國際書展2/4、5

買通行證在上班時間逛書展,果然是「自由業」啊!

人到了30,已經不再去書展看那些紙本書了(平常在書店還看不夠嗎),反而演講才是最重要的。昨天我聽完三場演講後,回家上網準備買電子書,才發現很多新書都只先出紙本書,而演講的書大部分都是很新的書,所以還沒有上電子書版本,即使有,也侷限在某些電子書網站,像我常用的讀墨Readmoo就有部分書籍找不到。

不過我還是在書展期間透過讀墨三本再打75折的優惠,買了六本電子書,至於紙本書,很抱歉啦!一想到到時搬家要寄送就覺得累,所以就都沒買了。

星期六(2/4)聽了四場演講,其中金翠的《搖籃曲》就佔了兩場,本來只想聽一場,但事後發現她其實有兩場,因為第一場覺得很精彩,便在吃完飯後繼續聽第二場。

金翠的中文版《搖籃曲》還沒有電子版,不過英、法文版在Amazon上可以輕鬆搜尋到。

剛好當天中午是吃完台式的魚酥羹麵跟越式的生春捲才去的(當天補班日,到了中午小吃攤好多上班族出來覓食呀!),再聽到越南裔加拿大作家金翠的演講,真是湊巧。

第一場「從越南加拿大到台灣:凝視漂流的疤痕與微光」是金翠與顧玉玲的對談,不同於前幾天法語場的中法對譯,這場因為顧及現場應該沒有不會講中文的外國/法國人,所以中譯法的部分就只同步給金翠女士聽,省下不少時間,也可以多聽很多分享。口譯者是我之前去信鴿參加讀書會的講者:詹文碩老師,他的中法能力剛剛好能夠把金翠既幽默、優雅,又有些無奈與悲傷的情感也一起翻譯出來,能夠聽到這麼風趣的作家的法語跟如此到位的翻譯,簡直超值。

2023年2月3日 星期五

2023國際書展2/2、3

來談談這兩天去書展聽演講的心得。

我已經四年沒好好逛書展了,第一次逛書展是碩一的寒假,很興奮地從第一天逛到最後一天,聽了無數場演講,超級值回票價,雖然買了一堆書到現在還沒看⋯⋯而且還被美國運通業務員以年薪羞辱⋯⋯

總之今年逛書展,又別有一番心情,可能年紀也過30了,累積讀過的書、認識的作者也多更多了。

今年疫情後書展第二次實體展,我還沒進入狀況,所以第三天才開始參加,但看了一下演講場次,還是決定買通行券(期間無限進出)。

第一天只聽了「談余英時的思想世界」專題論壇的上半場(中研院:黃進興、陳弱水、王汎森)、書之未來(法國在台協會),以及馬克思為我們創造的世界(印刻:楊照)

剛進去時有聽到苗博雅在呼籲防範紅媒的重要,但因為我一直都跟他持同立場,而且其實他演講的口氣有點像在競選,所以我先跳過。

2023年1月29日 星期日

趁著過年看完〈小姐與流氓〉一與二、還有真人版

這個過年本來是想買凱擘 & Disney+兩年、半年免費的方案,打電話過去詢問,講了快半小時,那個方案必須立新約,但解約就少掉一個月的第四台贈送優惠,也快一千元了,很不划算,正當要放棄時,客服小姐幫我們找到了一個買一年Disney+、半年免費的方案,是不用跟凱擘第四台綁約的,順利解決這個問題。

後來我還順便買了google chrome HD版本,因為家裡電視沒有4k畫質,買HD就好,省了八、九百左右。

這兩天剛好媽媽有空,約她一起當沙發馬鈴薯,看〈小姐與流氓〉,至於為什麼是這一部呢?因為我很小的時候,還是錄影帶時期,有一天我媽從菜市場回來,順便就買了一部〈小姐與流氓〉回家,記得當時我看了不只一次,但內容大部分都忘光了,這次剛好看到Disney+有這部片,年過30拿來回味格外感觸。而且還多了續集跟真人版呢!

看了第一集簡介才赫然發現它在1955年就上映了,那個年代有彩色電影應該是很厲害、前衛、新潮吧!而且迪士尼+還在簡介處附註

本節目含有對不同種族和文化的負面描繪或/和不當對待。這些成見不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是錯誤的。與其移除這些內容,我們更希望正視其所造成的有害影響,從中記取教訓並激發對談,以共同創造一個更有包容性的未來。

迪士尼致力於以積極向上的主題創造故事,反映全球各地豐富而多元的人類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