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1日 星期二

政治正確?誰的政治正確?讀Donatella Di Cesare的《Immunodemoracy》(免疫民主)

關於到底該叫武漢肺炎還是新冠病毒這一點,似乎已經定論了,雖然臺灣政府已經正名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不過媒體大部分會以「新冠病毒/肺炎」來報導,因為WHO的規範,稱「武漢肺炎」會有歧視的問題,不無道理。

Immunodemocracy主要站在歐盟的角度(尤其是作者所在地,義大利)來探討當時各國採取封閉措施,對人身心造成的影響,並認為這種封閉的作為會加劇新自由主義排外、恐外的心理,在國內排除需要救濟的老弱婦孺(尤其是在covid感染處於弱勢的老人),更不用提無法對其他需要救援的國家伸出援手(也因此後期日本捐助台灣疫苗,許多人心懷感恩,當然也會有民主主義者抱持的懷疑的心態)。

作者從immune的反義詞common來談合作的重要性,在免疫民主(immunitarian democracy)的運作下,社區、社群(community)必須在特定權力機制的運作下,人與人之間有保護者與被保護者的關係,同時界定並排除出具感染能力的他者。這時國界也被強調,外國人如同最高層次的侵入者(intruder par excellence)。在國內,政治、權力、醫療專業,也無法區分,作者暗示納粹也有類似的作為,即用政治介入醫療,或以醫療維持政治運作(我想優生學、人種學都是很直覺的例子)。(Chap. 6)

我想作者並沒有要質疑病毒的存在,如同她批評Trump跟Bolsonaro(前巴西總統)把病毒視為政治操作而無視醫療人員的警告,作者更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如何在這21世紀第三個災難(與911、2008金融風暴並列)尋求人類社群間的互助。這本書出版於2021年5月。後來歐美各國間的疫苗合作與競賽,把這場「世紀大疫」在三年之間解決掉,雖然時程跟西班牙流感差不多,但人口高達80億的現在,死亡人數僅700萬(如果加上中國隱匿的可能有800萬),跟100年前世界人口僅18億就有2000-5000萬人死亡,根本是小巫見大巫。同時歐美民主國家互助合作,也讓人看到民主國家運作到最後,並不是把各國都封閉起來,而是維持必要的貨物輸送、網路溝通,分享病毒資料,無不極力想開發出有效疫苗與藥物(在此不談商業利益考量)。

當時臺灣也有人認為,不應該把中國排除在外,而是包容自己的同胞,講開放國界也許太天方夜譚,不如就談病毒的稱呼吧!於是有人認為應該「基於人道」把武漢肺炎改成新冠肺炎,當然基於世衛組織所訂定的「普世原則」,病毒的命名不應涉及地名、人名及可能引發歧視聯想的名稱,所以確實稱呼武漢肺炎為不當。

本來我一直認為臺灣跟中國的關係不對等,是處於敵對關係,臺灣人本來就沒有義務遵從中國的用法,但稱武漢肺炎,又會引發「中立人士」的不滿,因為這確實是一個充滿敵意的稱呼。但我們應該愛自己的鄰居嗎?那我們應該看看自己的鄰居長什麼樣子,如果鄰居是一個一天到晚拿刀在你家門口大聲嚷嚷威脅要殺掉你的人,要怎麼愛他?正確的作法應該是報警處理,是吧?

疫情時代我們看不出中國在改名稱這件事上是基於什麼考量,但從他們「陰性、楊姓、核酸、抗原、單採、混採、紅碼、黃碼、綠碼、健康碼、行程碼、場所碼、第一針、第二針、加強針、阿爾法、貝塔、伽馬、德爾塔、奧密克戎、密接、次密接、無症狀、高風險、中風險、低風險、封控區、防控區、三天檢、落地檢、應檢盡檢、咽試紙、鼻試紙、肛試紙、健康監測、居家隔離、集中隔離、動態清零、社會清零、陽了、陽過、陽康、柴胡膠囊、蓮花清瘟、布洛芬、板藍根」等各式各樣花式篩檢、療法、隔離專有名詞(參見搞笑短片「新冠經」),更可以看出中國區分各種人群的方式嚴密卻又無效,當世界各國因為施打疫苗降低死亡率而逐漸開放,中國仍然封鎖,並拒絕BNT、莫德納等疫苗(中國疫苗效力低落在巴西、印尼大感染的事實下都可見一斑),結果卻在2023年初,在毫無準備的狀況下,放任民眾感染病毒死亡,火葬場供不應求的消息在牆外社群媒體不斷轉發,就可以看出這個政權的瘋狂與荒謬。

跟著這類極權政體走簡直自尋死路,他們不把自己人視為人,更遑論他人,簡言之,這種政權毫無人性可言,如果還對這種政體有關愛之意,是否也是戀物的徵狀?個人戀物是個人的事,拉著整個國家愛戀極權政體,那就匪夷所思了(還好我們有民意基礎,而不是當政者想要跟極權國家合作就去合作的狀態)。

Immunodemocracy的語境是歐盟國家之間互助合作,是有自由民主基礎的,因此不適合直接移植於東亞最大極權國家——中國身上。但因為兩岸之間「同文同種」(即使我們在歷史、政治上都亟欲撇清關係),因此要區分兩岸用語就必須特別用力,例如我們應不應該跟著對岸叫「新冠肺炎」?本來我認為,我不想被對岸管控我的用語,但這個詞在兩岸以外的語境會帶有歧視意味,所以在海外應稱Covid-19而不是Wuhan Virus,可是在國內就沒有這類考量,臺灣人歧視中國人是包含敵意、懼怕的成分,而不是單純看不起對方(事實上也沒人愛得了整天威脅要武力統一你的國家吧?),因此叫武漢肺炎或新冠肺炎,前者就是很清楚表明自己的立場,後者則是處於曖昧,既是屈從於對岸的政治正確,但同時也是尊重WHO命名原則。

因此臺灣的「嚴重特殊傳染性疾病」似乎就是一種更適切的稱呼,但可惜這個名詞太長,沒人會念,所以名稱爭議在此就被擱置了,這是我認為可惜之處,臺灣應該討論出一個不同於對岸的叫法(如果我們不想屈從於中國的政治正確的話),但沒有,所以最後就是被對岸的政治正確給「正確」了。

私底下我會稱Covid,因為稱「武肺」可能會冒犯到同溫層以外的人,我也不想稱新冠,有時就簡單用「肺炎」來代替,因為現在也只有這種肺炎在流行而已。

還好現在一切都過去了(吧?),只是事後觀之,也讓我們更看清極權政體的樣貌,他們什麼都做不出來,也什麼都做得出來,沒有人能跟瘋子談合作的。

延伸閱讀,我找到一篇不錯、關於Covid-19命名的文章: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113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