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的前傳,踏踏實實是一本寫給兒童的讀物,如同作者簡介寫的:「《柳林風聲》就是他為長年臥病的兒子所講的床邊故事。在1908年正式出版,受到兒童的歡迎,也獲成人的喜愛,已成為百年優秀的英文文學經典之一。」
書裡的動物跟《心理師》一書相比,都栩栩如生許多,這是可以預見的,因為《心理師》一書主軸是專寫心理諮商的過程,所以其他故事情節自然會被省略。
在《心理師》裡有提到蛤蟆曾經為他所做的事情感到後悔,老實說當時真的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直到看了這本《柳林風聲》才知道原來是在說這本書裡的事情。
這本書經過改寫,所以用語都會文言許多,而不是直接從英文譯入的感覺,若要直接給兒童看,可能會有許多生難字,但給大人讀,可能文學價值又沒那麼高,我覺得倒很適合拿原文給小朋友練習讀,再對照中文改寫,找出不同之處,或進行內容討論,增進語文能力。除此之外,可能就是一本茶餘飯後的小讀物。(當然探討各個角色的潛在特質也是方法之一,也難怪會被拿來當成諮商故事的原型)
我覺得故事中很多名稱都很可愛、很有巧思,像是鼴鼠的家叫做「鼴鼠隱園」,或是蛤蟆的朋友被稱為「小動物」。雖然擬人化,但也不失動物原本的習性,像是冬季就要冬眠:
河鼠和鼴鼠都懂他〔老獾〕的苦衷,以動物界的規矩,在冬季時節,是不能指望任何動物去做費勁或活躍的舉動,這時動物們幾乎都昏昏欲睡,前段時間日日夜夜的辛勤勞動後,體力消耗了許多,所有的動物都會歇息,隨著氣候調節。
「這樣吧!既然他變本加厲,我們有責任,讓這隻成天胡鬧的蛤蟆變得更加成熟。等新的一年開始,黑夜變短的時候,那時我們就⋯⋯河鼠,你打瞌睡了。」老獾的談話就在兩隻小動物昏昏欲睡時打住了。
看到這段,不禁想到人類自從脫離農業社會之後,非得一年到頭都辛勤工作呢?
裡面還有很多在《心理師》未被提及的小動物,像是黃鼠狼、白鼬、旅鼠⋯⋯等等,如同一般故事的組成,有好角色,也有壞蛋。
其中還有提到蛤蟆會抽煙!(頗符合紈褲子弟的形象)
看到後面不禁有點覺得蛤蟆玩得太過火了,像是偷車、越獄、看不起人、喜愛吹噓、發表長篇大論,跟《心理師》裡的形象相差甚遠。
話雖如此,我還是認為先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之後,再看這本比較能理解《心理師》裡的角色設定,雖然可能因此無法同理蛤蟆,但增加一點五味雜陳的感覺,也對我們判斷好與壞(或根本沒有絕對的好與壞)有更深入的探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