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8日 星期三

《魔蟲人間》讀書心得

最近又讀完了陳浩基的《魔蟲人間》1、2,會知道這套書也是去書展聽到的,沒想到在書展接收到的書訊居然是最新的!後來上網找了好久都找不到電子書,是過了幾個禮拜之後才上架的,不過我因為要使用誠品77折,所以也還是去買了紙本。

套書的第一集是在2011年就出版了口袋本,而第二集則是今年才寫成出版。我看了一下第一集的行距是每頁14行,共208頁,讀起來就比第二集的每頁16行、288頁還要輕鬆很多。回想陳浩基在書展提到的,第一集出版的時候,因為只有5萬字,所以只出了口袋本;但其實5萬字在香港就已經可以歸類為長篇小說,然而台灣長篇小說的定義是10萬字,所以第一集並不被認為是長篇。

第二集就是延續第一集的「魔蟲」哏繼續書寫,作者說這本書可以寫到三、四集,看了一下內容,是埋很多哏,如果讀者迴響好的話,我想小說家是有很大機會可以繼續寫的。

第一集以「Flying Rods」(頁1: 132)這個曾經被當成話題討論的攝影技術問題,引出人族跟蟲族之間的抗衡關係,作者還刻意引「人狼」、「吸血鬼」、「Algol」(食人魔)、「Wendigo」、日本的「」跟中國的「」(頁1: 182)合理化蟲族存在以及整部小說的可信度,可見作者也做了一番研究。甚至還把Flying Rods穿鑿附會成「使魔」(頁1:186),腦洞大開卻又令人信服。

第一集就如同陳浩基說的,是定位為「通俗小說」、「輕小說」(頁1: 202),因此讀完只覺得裡面的哏很有趣,但其實並沒有太多的深意,感覺就是作者創意發想的小品。

第二集就有較多的文學評論價值,內容包含警察跟黑道的關係,當然也涉及人族跟蟲族之間複雜的關係,這讓我想到之前讀《乩童警探》一樣,軸線之一都是警察辦案。而警察跟偵探的關係,也似乎是推理小說的必備元素。推理小說傳統分為歐美派的「講究程序的警察小說」跟日本的「反程序警察小說」,前者主要依循警察辦案的嚴謹,組織的矛盾與警政關係展開劇情;後者則是反思警察系統的黑暗而提出批判(賴相儒,2020)。陳浩基的《魔蟲人間》第二集,則是加入蟲族元素,大大玩弄警察間、人蟲間的矛盾糾結,其中還提及「V怪客」(暗喻跟黑警對抗的示威者)(頁2: 34),不禁讓人聯想到政治層面的複雜性。

除此之外,內容也有很多當今的哏,比如加密貨幣(頁2: 207)、Deepfake(頁2: 242),就連第一集已經提到恐懼的傳染性比流行性感冒更強(頁1: 60)讓人聯想到現在的Covid-19,到底傳播的是傳染病還是恐懼?也很難區分了。第二集的「因為〔蟲族〕沒有名字,所以才能成為人類畏懼的對象,任憑他們想像」(頁2: 41)也讓人聯想到,對於疾病、疫苗的恐懼,同樣都來自於未知、無知。對於「使魔」,作者更以「病毒」來比喻:

使魔進入人體後,會以類似病毒複製的模式侵佔大腦各部位,並且分泌生物鹼,改變人類原有的生物機制,例如使免疫系統失效、阻截神經元訊號、對痛覺麻木等等,和被注射精神科學藥物的效果類同。(頁2: 43)

後來轉折處也用病毒來形容蟲族的行徑:「他本來以為對方失去常性,像被不明病毒寄生蟲感染變成怪物的一份子」(頁2: 223)。都在這個「病毒」造成人群恐懼、失常,「病毒」被放大檢視的時代,格外想拿來比較。(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也都是誕生於英國瘟疫爆發的年代,那個年代常常有流行病,只要流行病一爆發,社會就常籠罩在悲觀的氛圍下,而莎士比亞據說也被這種氛圍影響,才有悲劇的作品)。

《魔蟲2》在批評黑道組織時也提及「這個時代講求速度、效率!去中心化才有未來!」似乎也挪用加密幣的概念諷刺官僚體制層層封鎖而間接造成武漢肺炎一發不可收拾。(頁2: 254)

第二集後面的轉折讓人措手不及,跟第一集有異曲同工之妙,明顯是為未來鋪路。(就像是韓劇《魷魚遊戲》還不知道戴面具的主控者是誰呀!)

如同這類警察辦案、令人毛骨悚然的推理小說,昨天也剛好看了Netflix上的韓國紀錄片《韓國雨衣殺手:全面追緝柳永哲》,之後再來分享心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