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觀影心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觀影心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4月16日 星期日

新聞學法語:馬克宏訪中

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fjUpn8ngLk

標題:Emmanuel Macron : une politique étrangère disruptive ?

最近這幾天法國馬克宏(被戲稱為法國馬那個)訪中後,在回程班機上的採訪中表示,法國應該要減少對美國的依賴,尋求在台海議題中的「第三路線」,這讓很多法國人或歐洲人覺得不恰當,尤其在節目的討論中,外交顧問François Heisbourg認為這不能跟「戴高樂主義」相比,事實上,雖然維基百科把戴高樂主義形容為「法國自主外交政策原則」,不過根據法廣跟Heisbourg,這跟反美主義還是非常不同,然而今天馬克宏使用「vassal」(附庸),會讓人認為法國不想再跟美國合作,事實上戴高樂也曾參與古巴危機跟柏林圍牆倒塌等歷史事件,所以馬克宏不太是「戴高樂主義」,而是「馬克宏主義」,這個立場在美國大力援助烏克蘭的現今,被認為是不合時宜的。

國際政治教授Frédéric Charillon也認為馬克宏在尋求第三路線的時候,必須注意歐洲是不是跟法國共享同一個價值,而不是法國自己認為;就算馬克宏意欲引起南方國家(pays du sud,在此尤指中國)的注意,也要看人家是不是跟你看法相同,因為中國也是很努力資本主義化以尋求跟歐美的經濟合作。參議員André Gattolin也指出(歐洲、非洲)民主國家的外交關係並不會永遠處於敵對,而歐洲重心亦在侵烏戰爭爆發之後產生重大變化,包括芬蘭跟瑞典申請加入北約等,這些都讓人懷疑,法國真的可以代替歐洲發言嗎?

整段言論很明顯可以看出法國智庫對馬克宏言論的不安,看來台海關係並不是台灣人自己自high覺得全世界都應該挺我們,而是在外交、經濟上有其競合的必要性。

在看這段影片的時候,查了不少單字,來看看吧:

2023年3月14日 星期二

Netflix《韓國雨衣殺手:全面追緝柳永哲》、《以神之名:信仰的背叛》、以及書籍《今天也要去見殺人犯》心得

最近看《韓國雨衣殺手:全面追緝柳永哲》裡面有提到「側寫師」(프로파일러,profiler)這個職業,其實最初看到「側寫師」三個字,我還以為單純在旁邊描繪犯罪場景,所以當初買《今天也要去見殺人犯:韓國犯罪側寫師眼中的人性故事》,還預設是類似犯罪偵查的新聞特輯那樣,充滿懸疑以及讓人覺得血脈賁張的敘述手法,後來讀著讀著才知道側寫師主要是幫忙檢警觀察並記下犯罪現場的蛛絲馬跡,還要用有別於檢警的偵查手法,跟嫌犯對談,更涉及心理層面的突破,對於理解犯案動機跟過程是很重要的分析者。

這本書前半部是在說主角經手過的案例,後半部則是在說明側寫師這個職業,裡面有提到「側寫」會運用到的技術,像是嫌犯側寫地緣剖繪關聯性側寫口供分析訊問策略支援心理剖繪(頁104-112),這些都只是大致描述,因此外行人如我其實也看不出其中奧妙之處,只能表面閱讀,但若從這些要素去分析或撰寫犯罪偵探小說應該是滿不錯的主意。

2023年2月16日 星期四

《滅絕》、《再見前任》觀後心得

剛在Netflix上看完《滅絕》(Annihilation),描述一個光亮撞擊一座燈塔後創造出「微光」(the Shimmer)的世界,在「微光」的世界裡,細胞分裂的速度都會加快,不過並不是不斷創造新生命、腫瘤,或是突變成新物種,而像是「流變」⋯⋯所以到最後,安雅Anya Thorensen)才會說她看到自己的指紋在動,就像稍早他們看到比他們早進入微光的美國大兵拍攝的影片,看到腸子在滑動一樣。

微光最有趣之處,在於它跟「心智」似乎有關,跟莉娜一起進去的同事最後都死亡了,而只有她還活著出來,因為其他同伴都因為本來就有癌症、精神狀況、親人死亡等原因,而抱著誓死的決心進去,然而只有莉娜是真的想知道她丈夫在進去微光之後發生什麼事,而她丈夫也還在醫院等她,所以她必須出去。

當然最後出去的莉娜是真人還是複製人,也不得而知,然而藉由細胞分裂複製出來一模一樣的另一個人,到底還是不是本人,似乎也不重要了,最後兩人的瞳孔都發出微光(劇情在維基百科描述得滿完整的),也許是兩人都已不是原本那個人的證明,不過我想,在經歷這場科幻浩劫之後,即使身體是原本的人,心裡想的也大概不一樣了,就像PTSD之類的吧?也許微光改變最多的並不是身體,而是心理;或者兩者皆是,在那奇幻的世界裡,身體會變化,但若伴隨著心智的變化,那整個進程將會加快。(像是喬西〔Josie Radek〕那樣變成人形植物似乎也滿浪漫的)

這部電影的美術相當好看,每次都被漂亮的動畫給吸引,至於劇情,可能還是要看原著小說Southern Reach三部曲會更完整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