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fjUpn8ngLk
標題:Emmanuel Macron : une politique étrangère disruptive ?
最近這幾天法國馬克宏(被戲稱為法國馬那個)訪中後,在回程班機上的採訪中表示,法國應該要減少對美國的依賴,尋求在台海議題中的「第三路線」,這讓很多法國人或歐洲人覺得不恰當,尤其在節目的討論中,外交顧問François Heisbourg認為這不能跟「戴高樂主義」相比,事實上,雖然維基百科把戴高樂主義形容為「法國自主外交政策原則」,不過根據法廣跟Heisbourg,這跟反美主義還是非常不同,然而今天馬克宏使用「vassal」(附庸),會讓人認為法國不想再跟美國合作,事實上戴高樂也曾參與古巴危機跟柏林圍牆倒塌等歷史事件,所以馬克宏不太是「戴高樂主義」,而是「馬克宏主義」,這個立場在美國大力援助烏克蘭的現今,被認為是不合時宜的。
國際政治教授Frédéric Charillon也認為馬克宏在尋求第三路線的時候,必須注意歐洲是不是跟法國共享同一個價值,而不是法國自己認為;就算馬克宏意欲引起南方國家(pays du sud,在此尤指中國)的注意,也要看人家是不是跟你看法相同,因為中國也是很努力資本主義化以尋求跟歐美的經濟合作。參議員André Gattolin也指出(歐洲、非洲)民主國家的外交關係並不會永遠處於敵對,而歐洲重心亦在侵烏戰爭爆發之後產生重大變化,包括芬蘭跟瑞典申請加入北約等,這些都讓人懷疑,法國真的可以代替歐洲發言嗎?
整段言論很明顯可以看出法國智庫對馬克宏言論的不安,看來台海關係並不是台灣人自己自high覺得全世界都應該挺我們,而是在外交、經濟上有其競合的必要性。
在看這段影片的時候,查了不少單字,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