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9日 星期四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暖心讀後感

 前一陣子發生一些事情而心情低落,所以就買了一些大眾心理相關書籍,包括《不安的哲學》、《剛剛好的孤獨》、《敏感的我,怎麼可以這麼好》以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這本書在誠品R79地下街擺放時,是一整堆當成暢銷書放在顯眼的位置,討厭看暢銷書的我,自然而然覺得這可能又是本流水帳式、無關痛癢的書。也是直到自己正值低潮期,才認真看了一下書的標題,然後翻幾頁看看。

看了幾頁就很有感,那陣子剛好有老師建議我可以試試看心理諮商,還主動提出加薪的建議,讓我有錢去看心理諮商,但一方面覺得這善意來得太突然,另一方面也沒接觸過諮商,不敢貿然做決定,所以就先婉拒了這個好意。也是因為這個機緣,我翻了幾頁之後就格外親切,彷彿是一本啟發我的書。相較於最近吵得沸沸揚揚的「諮商筆記」事件,我認為倒不如看這本由經驗豐富的心理學家寫的、藉由虛擬人物編造出完整的心理諮商「故事」,既便宜又有幫助。


有困擾的人通常比較有感變意願,而有改變意願的人,才有可能真的做出改變。(4)

如果在你的生活中,能找到如心理師一樣的人與你聊聊,讓你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納,同時能拓展你的覺察、增進對自己的理解,並因此更有力量做出新的選擇,那你真的不用來找心理師。(5)


這是我從陳志恆心理師好的序言中擷取出的兩句話,但也是心理諮商很重要的起頭點。蒼鷺(書中的心理諮商師)也在蛤蟆剛去找他時,問他:「那麼到底誰是我的當事人,是你還是他們呢?」(36)(他們指蛤蟆的朋友們:河鼠、鼴鼠、老獾),接下來每次蛤蟆去諮商時,蒼鷺都會問他:「你感覺如何?」,但這問題如果對沒有諮商經驗的一般人來說,可能會太突兀,而不知如何回答,所以蒼鷺又提供蛤蟆一些線索:「假如我們有一種溫度計可以測量你的感覺,上面的刻度從一到十。一分表示感覺糟透了,甚至想要自殺。中間是五分,表示感覺還不太差,十分表示很幸福」⋯⋯「蛤蟆,你自認現在是幾分?」(47),如此一來,被諮商者就可以察覺自己的情緒,進而評估自己的狀況。

蒼鷺首先提出的是「兒童自我狀態」,兒童包括幾種基本情緒:快樂又熱情、憤怒、悲傷、恐懼(70),簡言之,這是當我們面對外面世界(感到無助)的時候,會做出的基本反射反應,而兒童自我狀態又分成「自然型兒童」「適應型兒童」(78),適應型兒童是指:小孩面對巨大的成人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適應他們每一次的喜怒無常」(77)。通常最開始都是由父母形塑而成的,之後我們長大成人在社會中遇到的種種事情,都可能會觸發這些反應,尤其是涉及到父母給我們的觀念的時候。(比如說遇到嚴厲的上司,會聯想到嚴厲的父親,而讓你開始感到不舒服⋯⋯)或是某些特定詞彙也會誘發我們童年的回憶:看牙醫、作業⋯⋯等。

繼「兒童自我狀態」,蛤蟆又敘述了許多他過往跟父母相處的經歷,讓蒼鷺再提出一個概念:「父母自我狀態」(Parent Ego State):「挑剔型父母」(143),亦即,蛤蟆過去父母對待他的態度,可能會讓他複製父母的觀念,進而自我批判。「再沒有一種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強烈,也沒有任何法官比自己更嚴苛」(149),蒼鷺如此下註解,讓蛤蟆能夠反思自己的過往形塑出來的自己。

最後就是成人自我狀態(Adult Ego State)指我們能以理性、不情緒化的方式,來處理當下發生的真實狀況」(168),成人自我狀態即是可以自己做決定、自己對自己負責的狀態,蒼鷺還用「戲劇角色扮演」來形容,如果兒童跟父母所形塑出來的現在的自己,是一種可以讓我毫不猶豫就表現出來的自我角色,那成人自我狀態,就是練習讓自己變得更好,擺脫過去陰影造成現在情緒低落的自己,而這也像是扮演一種自己不熟悉的角色,因此要時時提醒自己,也就是要自我覺察,而諮商師就是在自我覺察的過程中,扮演協助的角色。

除了這三種心理狀態,蒼鷺諮商師還提出:「1.我好,你也好;2.我好,你不好;3.我不好,你好;4.我不好,你也不好」的「心理地位」(215-16)。之後又介紹了「遊戲」的概念(220),我們多半無意識地在重複或陷入不喜歡的事情,但又無意識地在重複,比如說「酗酒」,會酗酒的人多半覺得自己過得不好,因此借酒澆愁,最後變成酗酒⋯⋯如此印證著「自己真的不好」的想法(219-20)。或者是師生間也會有「猜猜我在想什麼」的遊戲:老師藉由問學生很難的問題,讓學生答不出來,或是老師沒提過但偏要問,以印證學生真的很笨的預言(221)。

這些遊戲都是某種心理地位衍生出來的,比如說「我是倒霉鬼」就是「我不好,你好」的狀態(227),這種人會「竭盡所能地選擇記住那些悲傷和不愉快的事,而忘記或忽略美好的時光」(228),其他還有「無論如何都要愛我」的遊戲(229)等等。至於有「我好,你不好」心理地位的人則會玩「我逮到你了,你這個壞蛋」(NIGYYSOB)的遊戲(比如上司對下屬犯的錯小題大作、羞辱他們等等),還有「你為什麼總是讓我失望?」(233)的遊戲,這也讓蛤蟆想起他父親。而「我好,你不好」的極端狀態就有可能是殺人(234)。

這些心裡地位或是狀態,都不是要貼自己或別人標籤,而是在理解自己或別人的行為(237),最終最好的狀態當然就是「我好,你也好」囉!

這本書在提到「遊戲」時,也有介紹一本作者更早之前寫的,也早已被翻成中文的書《人間遊戲》(Games People Play),裡面應該有更詳實的介紹各種心理狀態與行為,有空也想去翻翻!

剛好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有個朋友也跟我分享她去做心理諮商的故事,她確實在心理諮商的過程中獲得很多啟發,尤其是連結到小時候的經驗所形塑出現在的行為反應等。聽完之後我也有點心動,雖然目前經濟狀況不太允許,但之後有機會確實想要去試試看。

這一遭我藉由看書來自我療癒,也感覺到:小時候過得不好的人,很可能無法有健康的心理狀態,這都要靠日後慢慢自我覺察、慢慢修補回來的。人跟人的相處、父母對小孩、情侶之間,也應當用「愛」來理解,互相包容成長,才是最理想的相處模式,過去那種權威式的教養,或是完全放任,都應該要重新檢討。這樣說起來,人跟人相處本來就是要費心費力,努力找到適合自己扮演的角色,讓雙方都感到舒服的狀態,絕對沒有一種一勞永逸的方式;當然這也不代表我們隨時都得繃緊神經,而是在感到不舒服、不愉快時,(透過諮商師的協助)適時覺察與檢視、調整。

題外話,蛤蟆在回顧自己的生涯時,老實說還有點羨慕呢(我不好,你好?),他出身酒莊家族,繼承了一間酒廠,而且還去讀牛津大學!還可以在學校吟詩、品酒,頗有紈褲子弟本色。不過看看我自己,雖然也要一人在外打拼,但老了也說不定能回家過上這種半退休生活,雖然沒有什麼家業或社會地位可以繼承,但那時的我應該也能夠享受自己過去累積的文化資本了吧!讀讀書、發表言論發揮影響力⋯⋯

最後引書中一段我很喜歡的「我好,你也好」的解釋:

「我好,你也好」的心裡地位是動態而非靜止的狀態。你不能說:「好,我到達了」,彷彿你剛征服了聖母峰一樣。當你認為自己好,也相信別人好,這需要透過行為與態度不斷地對自己與別人表現出這一點,而且這當然也無法保護你完全避開命搵無情的矢石。」

「我好,你也好」其實是表現出一個人的信念。⋯⋯非常接近人道主義者(Humanist)的信念——相近自己,也相信別人,而不一定相信神或超自然的力量。」(253-5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