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系列想說摘譯一些推特財經名人的推文,來看看他們心裡的murmur到底是什麼。
(Twitter嵌入載入,要一點時間)
GDP statistics evolved during the Industrial Age and do not seem to be keeping up with the digital age. Thanks to productivity, real GDP growth probably is higher and inflation lower than reported, suggesting that the quality of earnings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https://t.co/7V4dNo3vBL
— Cathie Wood (@CathieDWood) April 6, 2021
方舟投資 (ARK) 創辦人兼執行長凱薩琳・伍德 (Cathie Wood) 於昨天 (4/6) 回覆馬斯克 (Elon Musk) 的問題「對於 S&P 市值與 GDP 的比例長期保持在高水位,你怎麼想?」
註:股市市值/GDP 比例就是巴菲特指標的算法
Wood 說:「GDP 統計產生於工業時代,似乎已經跟不上現在的數位時代。由於生產力提高,真正的 GDP 成長更高,且通膨比報導的要低,這代表收益品質 (quality of earnings) 有大幅度增長。」
根據 Investopedia 解釋,要評估一家公司的收益品質可以從一些蛛絲馬跡探索得知:
- 如果一家公司的銷售增加,那麼它的賒購(credit sales,先收貨後付款)的額度自然也會增加
- 接著,分析師會注意營運現金流量 (operating cash flow) 跟淨收益 (net income) 之間的差異。如果一家公司的淨收益很高,營運現金流量卻是負的,那可能某部分收益是來自於業外收入
- 一次性收益或支出的調整也是警訊。一家公司可能會藉由延後債務,來減少當年度的支出。這會增加當年度收入並減少當年度支出,但也等於把債務問題延後。一般而言長期投資者比較不在乎這個。
Wood 在留言區又再進一步說明,現在爆炸性的科技成長讓歷史上任一個時代相形失色,而科技帶動的創新成長也會創造「良性的通縮」並使需求增加,如果通縮讓債券殖利率維持在低檔,用來表示未來現金流價值的貼現系數就會在這幾年降到不可思議的低水準,這是在高通膨預期的面前打了一記假球。
大致的意思就是,科技創新會讓東西越來越便宜,通貨膨脹只是暫時的假象而已(但留言區也有人質疑,通貨緊縮只表現在科技產品而已,其他食物跟生活用品還是在漲價)。
Wood 基本上還是支持買進,她特別說明在這個許多投資人都卻步的時候是最適合的時機,她說20-30年前因為想像大於實質進步,導致泡沫破滅,但是現在科技已經準備好了,在大家反而害怕的時候反而是投資環境健康的時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