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日 星期四

中天眼鏡 - 配眼鏡經驗

因為之前去快時尚配的眼鏡,已經不堪使用了,雖然一支也是要將近4000,不過耐用度跟好戴度都沒有想像中的好。

上一支是我第一次花自己的錢配眼鏡(長大了🚬),再上一隻戴了多久?已經忘了,可能八年有了。那支是上大學後配的,因為是運動型、塑膠框,所以很耐用,我使用習慣很差,卻從來沒送去調過鏡框,後來因為當初驗光師有幫我降度數,加上鏡片用久了,透光度也不佳,才去換的。

我還記得三年前換眼鏡時,還是因為本來家裡習慣配的那家眼鏡行是韓粉,還說要去高雄支持一下韓總。我聽我媽說完,覺得很荒謬,心想,他們覺得好就好,但我可不想給韓粉配眼鏡,所以後來自己在台北的Solomax配一副。(完全就是情緒上的決定)

Solomax是寶島眼鏡旗下的快時尚,東西也不貴,驗光也認真,我挑的是Line熊大的款式,是那時特殊、主打的款式,大鏡片、金屬框(應該是鐵)。一開始配完覺得走路都浮浮的,其實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想說習慣就好,結果好像花了兩個多禮拜才漸漸適應,一直到最近才覺得可能是眼鏡的關係,容易感到疲累。

直到這一次去中天眼鏡,跟驗光師講這些困擾,他才跟我說,有可能是我不適應戴大鏡片,所以剛配戴時,原本沒有屈光的地方,也變成屈光,才會造成看地板覺得浮浮的。

這次配的眼鏡,簡約美美的

2022年7月5日 星期二

《德勒茲》羅貴祥著

很久以前就聽說過「無器官身體」(Body without Organ, BwO),但一直不知道是什麼,這本《德勒茲》導論裡就有提到,而且敘述方式平實,不會像學術論文那樣文鄒鄒,所以讀起來很快就可以領略到德勒茲思想的奧妙——不再糾結於主體-客體之關係,而是強調不斷變動的現實,但不斷變動亦不等於混亂,而是在「規律中的例外」或「混亂中的規律」等關係中來回運動著,這也符合我們對現實的觀察,國際關係、資本市場、人生,明明有些規則,卻老是充滿意外,而充滿意外的現實,長期來看似乎又有些規則,在這一來一往之中,看似理性,卻又矛盾。

這本書第一次提到「沒有器官的身體」,是在闡述語言的本質,其中最有趣的地方,是「語言是間接性的」:

2022年2月23日 星期三

吃完抗焦慮藥物來讀《焦慮世代:為什麼我們活在充滿不確定性與不安的社會》

 一個月前因為胃燒灼去看腸胃科,醫生判斷我是心因性胃食道逆流,所以除了開給我一般飯前、飯後的腸胃藥,還開了一種叫做Sunpylon的藥,除了抗焦慮之外,它本身也是潰瘍藥的一種。

先說說我吃這種藥之後的感受,吃完身體真的會比較放鬆,肩頸也沒那麼僵硬,而且會想睡覺(嗜睡是這個藥的副作用之一),不過我自己的經驗是,藥效過了之後,身體反而會更加緊繃,也難怪醫生希望我如果沒有特別不舒服,就可以減量或暫停用藥。

說來也巧,在我得到這樣的診斷以及拿到抗焦慮藥之後,便得知這一本甫出版的翻譯書《 焦慮世代:為什麼我們活在充滿不確定性與不安的社會》,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現代社會焦慮的可能來源以及應對方式。

這本書是用電子書的形式讀完的,根據app的計算,我大概花了14小時又27分鐘讀完,實際上是一個禮拜中斷斷續續讀完的。對於這本書基本的看法是:分析滿全面的,而且以科普書的角度來說算是不難讀,不過還是要對於西方基本的哲學建構,包含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對時間的規範以及分工制度的產生有基本了解才比較好入手(大約是高中社會科的程度)。

2022年2月8日 星期二

Bud, Not Buddy by Christopher Paul Curtis《我叫巴德,不要巴弟》讀後感

今年虎年新年,長達九天,於是我花了一週讀Bud, Not Buddy這本書。這本書我大概買了8.9年了吧!當初大四畢業以為自己的英文能力達標了,於是在書林隨便捎(台語:sa)一本得獎的青少年文學,想說青少年文學應該比較好讀,但又是得獎的,所以應該好讀又有深度?殊不知我錯了,書籤還停留在前五頁,而被我拿來當書籤是我9年前沒考過的日檢N1准考證Orz

英文能力在研究所的荼毒修煉之後,終於可以好好享受這本不太一般的青少年讀物。因為書的男主角 Bud 是黑人小孩,而他所見所遇也大都是黑人社群,所以文章大部分都會參雜著不正式或錯誤的用法,比如書中的不定冠詞 a 碰到母音開頭都不會變成 an;poor 都會拼成 pour;human beings 拼成 human beans;himself 拼成 hisself;really 拼成 real⋯⋯等。

這本書是一個孤兒小孩找他爸爸的故事,從惡意滿滿的寄養家庭逃出去後,就開始他的流浪之旅,很神奇的是他一路上都遇到不錯的人,而在大蕭條的時代背景(根據書中描述,約1937年 (p.211) ),這樣的故事軸線反而襯托出一股滿滿的溫暖,而不會顯得膩、老掉牙。

書中美國文學的元素很多,包括勞工運動、黑人權益運動,還有 Jazz,以及角色樂觀勤儉的性格、黑人白人互動關係等⋯⋯因此最好具有一點美國歷史的背景知識,才能邊讀邊在腦中刻畫出一點圖像。

2022年1月25日 星期二

我讀《慢養功能肌力》

這本書也是花我好一陣子才讀完的(約兩週),內容不難讀,只是剛好這一陣不知在忙什麼,就一直放到過年前了...

作者有四位,不過卻仍有一些錯誤,像是有一處「在/再」不分;還有一處同一段一下子寫「90度」一下子寫「九十度」,而且這段還是在動作示範的地方,只是動作腳換邊而已,就整段複製貼上,結果上一段都是「90度」,下一段卻變成「90度」跟「九十度」,真不曉得怎麼回事⋯⋯

不過大抵上瑕不掩瑜,只是這本書主要目的是「防老」,書中提及:叫做「功能 (functional) 肌力」,是因為練肌肉不是為了練大卻無用,而是要讓肌肉有維持日常生活正常活動以及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 (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IADL) 的肌力,也就是肌肉要發揮應有的功能。所以如果平常就已經有在上健身房的話,這本書應該不是目標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