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6日 星期日

兒童讀物《柳林風聲》(The Wind in the Willows)讀後感

這本書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的前傳,踏踏實實是一本寫給兒童的讀物,如同作者簡介寫的:「《柳林風聲》就是他為長年臥病的兒子所講的床邊故事。在1908年正式出版,受到兒童的歡迎,也獲成人的喜愛,已成為百年優秀的英文文學經典之一。

書裡的動物跟《心理師》一書相比,都栩栩如生許多,這是可以預見的,因為《心理師》一書主軸是專寫心理諮商的過程,所以其他故事情節自然會被省略。

在《心理師》裡有提到蛤蟆曾經為他所做的事情感到後悔,老實說當時真的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直到看了這本《柳林風聲》才知道原來是在說這本書裡的事情。

這本書經過改寫,所以用語都會文言許多,而不是直接從英文譯入的感覺,若要直接給兒童看,可能會有許多生難字,但給大人讀,可能文學價值又沒那麼高,我覺得倒很適合拿原文給小朋友練習讀,再對照中文改寫,找出不同之處,或進行內容討論,增進語文能力。除此之外,可能就是一本茶餘飯後的小讀物。(當然探討各個角色的潛在特質也是方法之一,也難怪會被拿來當成諮商故事的原型)

2023年2月21日 星期二

政治正確?誰的政治正確?讀Donatella Di Cesare的《Immunodemoracy》(免疫民主)

關於到底該叫武漢肺炎還是新冠病毒這一點,似乎已經定論了,雖然臺灣政府已經正名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不過媒體大部分會以「新冠病毒/肺炎」來報導,因為WHO的規範,稱「武漢肺炎」會有歧視的問題,不無道理。

Immunodemocracy主要站在歐盟的角度(尤其是作者所在地,義大利)來探討當時各國採取封閉措施,對人身心造成的影響,並認為這種封閉的作為會加劇新自由主義排外、恐外的心理,在國內排除需要救濟的老弱婦孺(尤其是在covid感染處於弱勢的老人),更不用提無法對其他需要救援的國家伸出援手(也因此後期日本捐助台灣疫苗,許多人心懷感恩,當然也會有民主主義者抱持的懷疑的心態)。

作者從immune的反義詞common來談合作的重要性,在免疫民主(immunitarian democracy)的運作下,社區、社群(community)必須在特定權力機制的運作下,人與人之間有保護者與被保護者的關係,同時界定並排除出具感染能力的他者。這時國界也被強調,外國人如同最高層次的侵入者(intruder par excellence)。在國內,政治、權力、醫療專業,也無法區分,作者暗示納粹也有類似的作為,即用政治介入醫療,或以醫療維持政治運作(我想優生學、人種學都是很直覺的例子)。(Chap. 6)

2023年2月16日 星期四

《滅絕》、《再見前任》觀後心得

剛在Netflix上看完《滅絕》(Annihilation),描述一個光亮撞擊一座燈塔後創造出「微光」(the Shimmer)的世界,在「微光」的世界裡,細胞分裂的速度都會加快,不過並不是不斷創造新生命、腫瘤,或是突變成新物種,而像是「流變」⋯⋯所以到最後,安雅Anya Thorensen)才會說她看到自己的指紋在動,就像稍早他們看到比他們早進入微光的美國大兵拍攝的影片,看到腸子在滑動一樣。

微光最有趣之處,在於它跟「心智」似乎有關,跟莉娜一起進去的同事最後都死亡了,而只有她還活著出來,因為其他同伴都因為本來就有癌症、精神狀況、親人死亡等原因,而抱著誓死的決心進去,然而只有莉娜是真的想知道她丈夫在進去微光之後發生什麼事,而她丈夫也還在醫院等她,所以她必須出去。

當然最後出去的莉娜是真人還是複製人,也不得而知,然而藉由細胞分裂複製出來一模一樣的另一個人,到底還是不是本人,似乎也不重要了,最後兩人的瞳孔都發出微光(劇情在維基百科描述得滿完整的),也許是兩人都已不是原本那個人的證明,不過我想,在經歷這場科幻浩劫之後,即使身體是原本的人,心裡想的也大概不一樣了,就像PTSD之類的吧?也許微光改變最多的並不是身體,而是心理;或者兩者皆是,在那奇幻的世界裡,身體會變化,但若伴隨著心智的變化,那整個進程將會加快。(像是喬西〔Josie Radek〕那樣變成人形植物似乎也滿浪漫的)

這部電影的美術相當好看,每次都被漂亮的動畫給吸引,至於劇情,可能還是要看原著小說Southern Reach三部曲會更完整一點。

2023年2月6日 星期一

2023國際書展2/4、5

買通行證在上班時間逛書展,果然是「自由業」啊!

人到了30,已經不再去書展看那些紙本書了(平常在書店還看不夠嗎),反而演講才是最重要的。昨天我聽完三場演講後,回家上網準備買電子書,才發現很多新書都只先出紙本書,而演講的書大部分都是很新的書,所以還沒有上電子書版本,即使有,也侷限在某些電子書網站,像我常用的讀墨Readmoo就有部分書籍找不到。

不過我還是在書展期間透過讀墨三本再打75折的優惠,買了六本電子書,至於紙本書,很抱歉啦!一想到到時搬家要寄送就覺得累,所以就都沒買了。

星期六(2/4)聽了四場演講,其中金翠的《搖籃曲》就佔了兩場,本來只想聽一場,但事後發現她其實有兩場,因為第一場覺得很精彩,便在吃完飯後繼續聽第二場。

金翠的中文版《搖籃曲》還沒有電子版,不過英、法文版在Amazon上可以輕鬆搜尋到。

剛好當天中午是吃完台式的魚酥羹麵跟越式的生春捲才去的(當天補班日,到了中午小吃攤好多上班族出來覓食呀!),再聽到越南裔加拿大作家金翠的演講,真是湊巧。

第一場「從越南加拿大到台灣:凝視漂流的疤痕與微光」是金翠與顧玉玲的對談,不同於前幾天法語場的中法對譯,這場因為顧及現場應該沒有不會講中文的外國/法國人,所以中譯法的部分就只同步給金翠女士聽,省下不少時間,也可以多聽很多分享。口譯者是我之前去信鴿參加讀書會的講者:詹文碩老師,他的中法能力剛剛好能夠把金翠既幽默、優雅,又有些無奈與悲傷的情感也一起翻譯出來,能夠聽到這麼風趣的作家的法語跟如此到位的翻譯,簡直超值。

2023年2月3日 星期五

2023國際書展2/2、3

來談談這兩天去書展聽演講的心得。

我已經四年沒好好逛書展了,第一次逛書展是碩一的寒假,很興奮地從第一天逛到最後一天,聽了無數場演講,超級值回票價,雖然買了一堆書到現在還沒看⋯⋯而且還被美國運通業務員以年薪羞辱⋯⋯

總之今年逛書展,又別有一番心情,可能年紀也過30了,累積讀過的書、認識的作者也多更多了。

今年疫情後書展第二次實體展,我還沒進入狀況,所以第三天才開始參加,但看了一下演講場次,還是決定買通行券(期間無限進出)。

第一天只聽了「談余英時的思想世界」專題論壇的上半場(中研院:黃進興、陳弱水、王汎森)、書之未來(法國在台協會),以及馬克思為我們創造的世界(印刻:楊照)

剛進去時有聽到苗博雅在呼籲防範紅媒的重要,但因為我一直都跟他持同立場,而且其實他演講的口氣有點像在競選,所以我先跳過。